翻页   夜间
壁落小说 > 大时代的梦 >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壁落小说] https://www.biqul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www.biquluo.info
    蓝桉的同事出差,送了她一套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遐迩闻名、作为无锡三大特产之一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明代作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和王思任的《文饭小品》中,都曾记载当时的人游惠山,要买泥人等玩具,说明到了明代,惠山泥人已经很流行;它最初的产生,一定要远早于此。

    但是,惠山泥人到底是怎样起源形成的,在相关的文献典籍中,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本文想就此作一点探讨。

    说起惠山泥人,在我们脑中便会浮现“大阿福”的形象。确实,在惠山泥人中,最早产生、最常见的,应该是童子的形象,以前的文献中称其为“泥孩儿”。关于惠山泥人中的“泥孩儿”,笔者见到两条资料。

    第一条是秦琦的《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的一首,诗云:

    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郎爱美人能试马,侬怜稚子独骑牛。

    在很长的时期里,苏州木渎一带的“泥孩儿”的名声,要远盛于无锡惠山。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金盈之《醉翁谈录》两书中都说当时的泥孩儿“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宋代诗人许棐有《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塐恣华侈。

    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钱锺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一书中选了此诗,并注诗中“牧渎”一词为“牛喝水的小河”,有学者指出此注有误,牧渎即木渎,全诗所咏,即为用苏州木渎之泥塑成的“泥孩儿”。

    一直到清乾隆时期,杨伦在他的《芙蓉湖棹歌》中,还是说“尽叫捏像苏州好”。而上引《惠山竹枝词一百首》的作者秦琦是清嘉庆时人,上引诗中说“泥孩工致胜苏州”,说明这一时期包括泥孩儿在内的惠山泥人作品,已和苏州的不相上下,甚至是略胜一筹了。

    第二条是清末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一书,其中的“工艺类”有“制泥人”条,中有以惠山泥孩儿向宫中进御的记载:

    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巧万端。至此,命作泥孩儿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帛甚丰。

    以上两条,不是古代文献典籍中对惠山泥人的最早记载,但却可能和惠山泥人的最初起源有关。

    说起这“泥孩儿”,南宋金盈之在他的《醉翁谈录》卷四记当时京师七夕风俗说:

    京师是日多抟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

    在两宋时的很多笔记类的着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记: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今通俗而书之)。

    南宋末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磨喝乐”条在引用了《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后,又说:

    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廷者,以金银为之。谑词云:“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

    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晴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

    南宋“西湖老人”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

    综合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宋时七夕风俗,京城人家多要去市场去购买泥塑童子——泥孩儿。这些泥孩儿大小不一,精粗不一,自然价格也不一。比较讲究的,会加饰男女衣服,“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

    这些泥孩儿形象生动,招人喜爱,“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引得人如痴如醉,竞相购买。这“泥孩儿”是当时“七夕”节的“节物”;在“乞巧”时,要“铺陈磨喝乐(即‘泥孩儿’)、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

    值得注意的是:泥孩儿在宋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磨喝乐”,在当时的各种文献中,又写作磨喝罗、摩合罗、魔合罗、磨合乐、摩孩罗、摩睺罗、摩侯罗等。上引《东京梦华录》中曾专门就此说明道:“‘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今通俗而书之。”明确地指出它和佛教有着某种关联。

    但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和佛教的渊源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学界却又有很多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摩睺罗为佛教神名,又称摩睺罗伽,梵文Mahoraga,是天龙八部之一,宋元时期的磨喝乐即由佛教的摩睺罗伽演化而来。

    摩睺罗迦原为一蛇首人身形象,因不适于中土,所以逐渐变化,失去固有可怖的形象,而形成一个美妙可爱的儿童形象(傅芸子《宋元时代的“磨喝乐”之一考察》)。

    有人认为,摩睺罗可能是佛子罗睺罗之讹称,佛经中称罗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俗时之子,在佛出家六年后才生,后经修行成佛之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杨琳《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

    有人认为摩睺罗就是佛教显教中的大黑天——摩诃歌罗,摩睺罗乃是摩诃歌罗的音转(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纲》)。有人则认为宋代七夕的磨喝乐,来源于佛教净土宗宣传的化生童子,含义是祈嗣,即“妇女得子之祥”,这是净土信仰与中国民众心态相契合的产物(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民间俗神信仰》)。

    虽然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是来源于佛教。那么,包括“泥孩儿”在内的无锡惠山泥人是否又是起源于宋时的“磨喝乐”呢?

    应该说,在这方面,缺乏古代典籍文献的明确的记载。但是,在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无锡的方言语词中,却留下了某种痕迹。作为我们无锡人的钱锺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有一段十分值得注意的论述:

    近世吾乡惠山泥人有盛名,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自道曰“倷伲”,故江南旧谑,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亦犹苏州人浑名“空头”、常熟人浑名“汤罐”、宜兴人浑名“夜壶”。

    “磨磨”名无义理,当是“磨喝乐”之省文,以其为小儿玩具,遂呀呀效儿语而重叠言之,正如卢仝《寄男抱孙》:“添丁郎小小,别来吾久久。

    脯脯不得吃,兄兄莫捻搜”,或黄遵宪《己亥杂诗》:“‘荷荷’引睡‘施施’溺,竟夕闻娘唤女声。”成人语小儿,每一音叠言……

    笔者从出生起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无锡。以我对无锡方言的认知,觉得钱锺书先生的这段话,似尚有几个需要略作说明或表述还不够精确的地方:第一,钱云“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到了后来,大人们经常昵称现实中真的小孩为“磨磨头”,或者叫“磨货(喝)”。

    第二,钱云无锡人“自道曰‘倷伲’”,其意似指“倷伲”是由指称泥土的“乃(音na)泥”一词衍化而来;实际上,无锡人称“咱们”为“倷伲”,在整个吴方言系统中自有其语音依据,与指称“泥土”的“乃泥”应该并无意义上的关联。

    第三,钱云“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实际上,“烂泥(乃泥)磨磨”首先是指泥人,因为有名,才由当地之“物”而借指当地之“人”。

    但是,钱锺书先生说“‘磨磨’名无义理,当是‘磨喝乐’之省文,以其为小儿玩具,遂呀呀效儿语而重叠言之”,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无锡方言中称泥人为“烂泥(乃泥)磨磨”,是因为惠山泥人就是源于宋时的“磨喝乐”。

    笔者在上文中提到,无锡人昵称小孩为“磨磨头”“磨货(喝)”,这也是有由来的。上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除了记载京城人家于七夕要买“磨喝乐”外,还有这样的记载:又小儿需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也记载: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

    小孩儿在七夕节手持荷叶学泥塑童子“磨喝乐”,那么大人就会很自然地把“活底孩儿”也戏称为“磨喝乐”。所以,无锡人昵称现实中真的小孩为“磨磨头”“磨货(喝)”,应该是惠山泥人源于“磨喝乐”的一个重要旁证。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

    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见《清稗类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

    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着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

    惠山泥人由此远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广大农村乡镇,相当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汉口等大城市。

    独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的选择,影响到泥人的品种和品质,影响到风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长盛不衰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早期惠山居民制作泥人属家庭副业,在农闲时利用这种泥土捏制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泥阿福以及鸡、狗、鹅等小禽兽。

    惠山泥人的制作方法除面型用单片模印制外,其余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来的,以后经过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板、插丝、推、揩、糊,刻划出衣着、穿戴、发型、头饰等等,通过上彩、开相、打蜡、插须、装銮等工序制造出各色各样的形象。

    惠山泥人的起源有很多传说,虽然充满了梦幻般的想象和虚构经不起推敲,但也给惠山泥人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在中国,几乎每个行当都有尊奉祖师的习俗,认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们行当的创始人,他能保佑后代艺人的生产、经营顺顺当当。

    在惠山泥人行业里也有这个习俗,因此,泥人起源的传说也就不能不和他们的祖师有关了。

    据清末民初有名的胡大房、胡二房泥人店的后裔说:在晚清光绪年间只有陈聚盛、胡万盛等字号的泥人店十几家,他们共同成立了泥人业的行会——耍货公所(现惠山史家弄)。公所供奉的祖师是战国时期的孙膑。

    据传说:战国时,鬼谷子收了两个徒弟,本领了得,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军事家,一个叫庞涓,一个就是孙膑。庞涓妒恶孙膑,用计割去了孙膑的双膝,使其无法行走。

    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

    可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来。孙膑也就成了惠山捏泥人的祖师爷了。

    另有一种传说较广的是明代大政治家刘伯温(1311年—1375年)首创了惠山的捏泥人。当时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有一日,派军师刘伯温出外查勘。

    到了惠山,发觉有王者之气,惠山又是龙山,恐怕再有帝皇出世,将不利于明王朝的统治。

    作为镇压,破坏风水,以断龙脉,就教老百姓在惠山脚下挖土取泥,搏制泥人以出售换钱,有的将山土制成武将、有的捏作皇帝,破惠山风水,让无锡只出泥皇泥将,再不出显达权贵的人物。

    他当然没有想到,这一来,给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惠山泥人,造就了一批擅长创作惠山泥塑的民间艺人。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最新网址:www.biquluo.info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